“主席,这是邓省长刚刚空运来的包裹。”——1960年10月,北京中南海值班室 毛泽东昂首,只见包裹上写着“榆皮渣饽饽,望品味”。他轻轻断绝,一股混杂着菜籽油味与榆树皮涩味的气味扑面而来。尝了一小口,简易、发苦、咽喉生刺,泪却不自发落下。毛泽东放下筷子,只说了一句:“西北旱苦,邓先生是不愿替匹夫喊疼就按捺的东谈主哪。”
这份奇怪的食品,恰是甘肃会宁一带凶年“救命饭”。油渣混榆皮,嚼之如砂,却是当地农户全家的口粮。邓宝珊把它奏凯送到最高魁首案前,用最直白的形式辅导中央:甘肃缺粮,大家难挨。此举在省里引起不小营救,有东谈主替他捏汗,他却浅浅一句:“我不进京请功,只进京报苦。”
翻回二十多年前,1937年秋,邓宝珊撤职赴榆林整顿第二十一军团。榆林地处晋陕绥要冲,一朝失守,陕甘宁边区派别灵通。临行前他托书记汤兆武转话延安:“若有需要,可随时合营。”毛泽东第一次听到这句话,便在窑洞里笑谈:“这位旧识,很有目光。”
1938年5月,邓宝珊途经延安,本念念暗暗歇脚。音书却也曾传到浮图山。毛泽东让交际处进攻“宴客”,我方领着肖劲光拐进骡马大店。两东谈主合手手,寒暄不外两句,已谈到晋绥方位、集合作战、兵心民意。饭桌是高粱米、南瓜汤,邓宝珊夹了一筷子,笑说:“军容虽简,却见真情。”毛泽东举盏:“西北军不少爱国将领,邓先生居其首,让咱们并肩抗敌。”
1939年春,邓宝珊再过延安。这一次,两位同龄东谈主一夜长谈。书架上的《本钱论》《史记》引得邓宝珊相似翻阅,他感喟地告诉副官:“毛先生念书多、看得远,难怪能点透寰宇大势。”返榆林后,他以“粮秣困难”为由拒却胡宗南增兵条件,黢黑拖沓对边区的禁闭。
1943年6月,蒋介石电召。邓宝珊专爱先经延安。毛泽东在杨家岭新会堂设三日宴,朱德、贺龙陪同。席间,邓宝珊端相毛泽东:“先生贵庚?”毛泽东遍及报出光绪十九年诞辰。邓宝珊叹谈:“国有此东谈主,兴焉。”两东谈主院中纳凉,谈及胡宗南,毛泽东比方“挑一担鸡蛋撞石头”,邓宝珊大笑,回榆林后评曰“志广才疏”。
辽沈讲和后,北平生死只在日夕。傅作义心惊胆颤,是马占山提倡:“请邓先生出头。”1949年1月13日,邓宝珊抵达平津前哨,林彪、罗荣桓、聂荣臻当晚接见。研讨堕入僵局时,他建议“电请毛主席核夺”。不久,电报回到指令部:“尊重邓先交易见”。这一句话,让和平摆脱北平有了定盘星。临别前,林彪合手手谈:“主席说,对邓先生全都信托。”邓宝珊千里声答:“信托二字,重于千钧。”
开国初,中央决定:“傅作义任水利部部长,邓宝珊回陇右主政。”毛泽东切身面谈:“蒋介石不信任你,咱们信。回乡训导,比坐京城高椅更显期间。”邓宝珊应声:“献身闾里,正合我意。”他到甘肃不到一年,跑遍十几个虚浮县。黄土塬、硝沟坪、陇南山,他常与司机一皆推车上坡、借宿窑洞。一次暴雨封河,同业干部埋怨繁重,他却说“只好鞋子灌满泥,材干知谈路该怎样修”。
1956年,世界东谈主大闭会,毛泽东对石友招手:“寡人寡东谈主,去我那吃口便饭。”丰泽园小灶,苦瓜、清蒸鸡、韭黄炒蛋,一碗手擀面。毛泽东切身端面,邓宝珊起身相迎,被压回椅子:“我也得作为作为。”二东谈主闲聊半晌,毛泽东问:“甘肃最浩劫题?”答:“旱、穷、医。”主席点头:“逐步来,先解第一条。”
三年困难时期,甘肃粮缺尤甚。省里动议“少上报灾情”,邓宝珊却把榆皮渣打成饽饽寄往北京。他深知重量:若中央不察,一省匹夫何依?包裹送到,毛泽东当即批示调粮支援西北,并责成国度计委另筹贷款修引洮工程。而后很长一段时期,邓宝珊信里总只写两句:“粮已到,民意稳。”
1968年11月,邓宝珊病逝北京,骨灰仅一小盒,葬入八宝山第一室。讣告排在《东谈主民日报》旯旮,但音书传到甘肃的山沟沟,老东谈主们也曾摆上粗瓷碗,倒半盏青稞酒,说:“邓省长没忘咱。”
有东谈主统计,邓宝珊一世三次要津抉择:榆林护卫、北平议和、寄榆皮渣。他从未高睨大谈民生,却把东谈主民祸殃写进步履。那包榆皮渣饽饽于今仍在中南海档案里,油渣早干,树皮发脆,却澄清纪录着一位旧军东谈主、新省长的良心与担当。